冬至期间,主题为“绿叶对根的情意”的合肥2012冬季生态礼葬仪式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大蜀山文化陵园如期举行。伴随着庄严肃穆的告别仪式,在典雅悠扬的小提琴声中,70位逝者以这种更为节地环保的绿色葬式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安眠在文化陵园生态园区……
大蜀山文化陵园作为全国第一批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在绿色殡葬的推广与践行方面,无疑走在全国的前列。作为合肥市政协委员的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总经理、省殡葬协会唯一的女会长、文化陵园的领路人的王琼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她们的十年绿色殡葬之路。
绿色祭祀:全省率先实现无烟祭扫
记者:我们知道,大蜀山文化陵园是全省率先实现无烟祭扫的公园型陵园,并于2011年2月18日,成为民政部首批“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是合肥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陵园。请问您和您团队当时为何要推动“绿色祭祀”呢?
王琼:我们文化陵园的定位是“森林中精致的人文纪念公园”。随着陵园的发展,我们发现,文化陵园绿色、生态、人文纪念的定位与传统的祭祀习惯是相悖的。中国多年的祭祀习惯决定了绿色祭祀方式在国内开展难度很大!
每逢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园内烧纸、放炮屡禁不止。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与陵园整体的文化氛围极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感让我们如坐针毡——363日里的鸟语花香、宁静祥和都敌不过清明、冬至两天的烟雾缭绕与爆竹震天!
对文化陵园而言,不能实现绿色祭祀,我们就成为不了“森林中精致的人文纪念公园”!那么,我们能否引导客户改变传统祭祀习惯呢?李嘉诚先生说过:“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
思想的传递,从沟通做起。我们认为:绿色祭祀方式对逝者而言是一种美丽的尊重,烟雾缭绕、鞭炮震天反而是对逝者安眠的惊扰。文化陵园的客户在感受园区自然美景、鸟语花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绿色祭祀所带来的宁静祥和……关于“绿色祭祀”,其实客户与我们有同样的心理基础——让逝者美丽安眠。
为了让这种思想扩大,我们发布《无烟祭扫倡议书》征集万人签名。我们走进社区,向大众宣传“树文明·建新风”绿色祭祀的好处。我们在园区,推出鲜花换爆竹、天堂信箱、黄丝带、许愿树等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鼓励客户以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思亲之情。最后,我们再通过不断地沟通、强化,终于逐步实现了园区的无烟祭扫,实现了客户与园区的“美丽共赢”!
从传统祭祀到绿色祭祀,一开始只是文化陵园一个陵园绿色祭祀的一小步,最后我们却欣喜地看到,此举带动了整个合肥的文明祭祀风。在文化陵园成功典范的推动下,其他陵园纷纷跟进,学习文化陵园开展各类文明祭祀活动的方法,并在各自园区内推广,让绿色祭祀在整个合肥市得到了长足发展。
绿色葬式:全省率先践行绿色殡葬产品
记者:我们知道,大蜀山文化陵园一直积极践行绿色殡葬改革实务,并于2011年2月22日荣获民政部首批“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称号,是安徽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陵园。王总,大蜀山文化陵园为什么一直坚持走绿色殡葬的发展道路?
王琼:“碑高墓大”的传统墓肯定是最符合“传统审美情趣”、最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但作为大蜀山风景区内的精品园区,我们不能辜负了这里的钟灵毓秀!因此,我们必然要走节地、环保的绿色殡葬发展之路。
但什么样的“绿色产品”才能被客户所接受?什么样的“绿色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延续陵园的生命力?这些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答案的。所以,我们不断思考:如何突破?!
2009年10月16日,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到文化陵园视察指导工作,提出:要把这里建成生态节地葬“博物馆”的期望!为不辜负信任与期望,我们积极探索、广泛学习、刻苦钻研,我们结合园区小、坡地多、绿植好等条件因地制宜,在保证陵园景观、休闲空间的前提下,积极提升产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形成了丰富而充满艺术性的绿色节地葬产品线。文化陵园目前推出的绿色葬式有:草坪葬、花坛葬、树葬、森林葬等。大部分绿色节地葬式填补了合肥空白,为合肥市民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其中不保留骨灰盒、没有墓碑的生态葬产品(花坛葬、森林葬)是文化陵园重点打造的绿色产品。自2007年清明,大蜀山文化陵园为生态葬逝者举行了省内首次“生态礼葬”仪式以来,我们已举办了20场“生态礼葬”仪式,八百余位逝者长眠在文化陵园的生态葬区。
绿色转身: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记者:我们知道,大蜀山文化陵园于2012年1月18日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是合肥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陵园。王总,大蜀山文化陵园实现了“陵园到公园”的华丽转身,完成了看似完不成的任务,您有什么秘诀吗?
王琼:在我看来,谈不上什么秘诀。无论什么人,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用汗水和智慧积累起来。殡葬业是一个高尚的行业,因为你可以使他人得到慰藉和感动,使他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关怀。这样一个“关怀生命”的行业,但却面对着最为深厚的文化荆棘与社会偏见,进入这个行业是不容易的,在这个行业要成功更是不容易的。
我想,凡是到过文化陵园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它不仅仅是一座墓园,更像是一座公园!它集美丽墓园、旅游景点、纪念场所、艺术天地、教育基地、公益平台、精神家园为一体,有超越“公园”自然景观之外的多重人文属性。陵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精心打造。文化陵园前行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家人们”齐心协力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十多年来,我们一直着力塑造一支富有创新理念、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的团队,这或许就是文化陵园的成功秘诀。
十年来我们坚持“引名人入园,与名人为邻”的经营理念。结合本地文化背景,努力丰富名人资源!同时,我们还在各个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举办具有本地风俗特色的礼仪活动;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纪念活动,让人们在园区里学习英烈先贤的感人事迹,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陵园占地面积不大,但我们努力把它打造成一个“亦小亦美”的精品公园。因地制宜,依山造景,突出陵园的景观绿化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经过多年的磨砺,文化陵园终于“美丽绽放”,并于2012年初正式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作为一座陵园类景区,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城市记忆的安放地,同时,让每一位访者都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启迪。
记者感言:
殡葬,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的话题,因为它是生命终结之后告别世界的方式。而在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中,殡葬又包含了太多的寓意和情感。一处坟冢、一块墓碑,是血脉亲缘的象征,也寄予着生者对逝者的感情和牵挂,从这个意义上说,殡葬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一种文化,蕴含着生死与孝义、怀念与祝福。
大蜀山文化陵园十年来的发展,其产品形式的变化见证了合肥人殡葬习俗和生命观念的变迁,也是对我们这座城市殡葬文化与精神风貌的真实描绘。
这里安放了城市过往的记忆,也将捧出这座城市新时代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