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墓地与社会发展用地的矛盾日益突显。“活人进城,死人却出不了城”,在此前的一次会议上合肥市副市长卢仕仁概括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墓葬行业,“城乡分隔,规模偏小,设施落后。”

    那么,整个合肥市的墓葬行业到底怎样?记者昨天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有墓园5年后或饱和
    合肥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如果不开辟新的墓园,5年后合肥市可能无墓穴可售。
    据了解,整个合肥市现有经营性公墓6处,包括大蜀山文化陵园、小蜀山公墓、大兴塔陵园、肥西红土山公墓和福寿园、肥东花岗陵园等,但肥西和肥东的陵园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服务。合肥市民能够选择的主要是大蜀山文化陵园和小蜀山公墓。合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土地储备不足是几个陵园共同面临的问题。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自从1994年国家提倡实施火葬之后,整个合肥市土葬已经基本不存在了,火化率已达98.5%。
    按照合肥市常住人口510万,死亡率为4.5‰,合肥市每年死亡的人口将在22950多人,以火化率98.5%来推算,5年之后,合肥市很可能会出现无墓穴可售的状况。
    新建两处陵园应对危机
    合肥市殡葬管理处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经营性公墓是一种资源性企业,在销售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资源减少。当销售达到最大值,土地资源为零,这时危机就会爆发。“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威胁,当务之急是尽早研究应对办法。”
    据悉,为了应对墓园缺地危机,合肥市规划将在肥东团山和长丰县南部乡镇建设经营性公墓。
    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建的两处经营性公墓中,长丰的陵园主要是在解决本县城镇居民需求的前提下,覆盖合肥市区的部分需求。
    公墓将追求集约化经营
    虽然要新建两处经营性公墓,但合肥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也只能是一时缓解墓地紧张的局面,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营之道,墓地紧张的局面还是会出现,所以解决墓地紧张最根本的方法还是提倡环保葬(节地葬)。
    据了解,在大蜀山文化陵园,有合肥市最大的室内葬,这个占地40平方米的房间,可以安放骨灰盒250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墓穴只有0.16平方米。这正好是国家倡导的节地葬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我们是在节地方面动了很多脑筋。包括有草坪葬、花坛葬、树葬、森林葬,还有些小型艺术墓的葬法。这几年应该说我们的市民慢慢开始接受,这种节地葬和传统葬式的比例是1:1。”大蜀山文化陵园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花坛葬,一块200平方米的花坛,里边可以容纳5000个骨灰盒,即每平方米可容纳25个骨灰盒,而碑葬,200平方米只能葬200个骨灰盒。树葬,是以树代木,把骨灰深埋在下面,没有骨灰盒,每棵树下可葬多具骨灰。森林葬,是将骨灰放在可降脂的罐里面,埋在地下,最快经过两三年就会消失,可以说完全不占用资源。还有江葬,这是一种完全不需要土地的殡葬方式,但往往会面对来自家族内部和社会上的非议。目前合肥市已经举办了12次“江葬”,仅有346位逝者魂归大自然。
    未来墓园或可成为公园
    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紧张已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会出现活人和死人争地的现象。墓园由于其特殊性,选址方面更是面临重重困难。
    大蜀山文化陵园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将来可能会把墓园打造成公园一样,让生者和逝者共享土地资源。他举例说,经常有外国朋友到大蜀山文化陵园游玩,但很少见当地人来玩,这种理念需要改变。
    高光平 见习记者 王小英
    ■延伸阅读
    大蜀山陵园可免费安放骨灰
    主要针对市区一类低保对象,形式为森林葬
    从3月16日起,大蜀山文化陵园承诺将为合肥市区一类低保对象去世后进行免费骨灰安放,减轻他们的压力,这只是殡葬系统优质服务月的其中一项活动。
    昨日,合肥市殡葬系统正式启动“优质服务月”活动,合肥市部分殡葬单位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其中合肥市殡仪馆人本殡仪公司推出“千元包丧事”的便民服务承诺,大蜀山文化陵园承诺将为合肥市区部分社会低保对象去世后进行免费骨灰安放。
    据了解,大蜀山文化陵园的这项活动,主要是为合肥市区一类低保对象提供的,并且安葬方式为森林葬。这种葬式一方面减轻了市民的负担,同时也缓解了合肥市墓地紧张的局面。
    高光平 李晶 见习记者 王小英
WordPress Image Lightbox Plu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