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市长吴存荣强调: 收费要低廉 交通要顺畅

 

本报讯 花大钱买新房,高高兴兴住进来,可邻居里常有人家办丧事,以致小区里哀乐阵阵、楼道中花圈林立,老人看了心堵、孩子不敢出门,昨天下午的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传出消息:我市明年将建一处市民集中守灵区,有望杜绝长期以来形成的丧事扰民现象。

 

建多少间合适?

亲人亡故,合肥风俗通常守灵三天,以往都在家中,故造成客观扰民现象;今年市两会期间不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建设集中守灵区,告别丧事扰民的不文明现象。即将在市殡仪馆南侧兴建的该集中守灵区,占地近10亩,将设50间守灵房。够不够用?“这个规模是根据我市目前城区年死亡人数推算来的”,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年亡人数约9000人,按照近半人有集中守灵需求测算,每年约5000户有集中守灵需求,每天约15-20户;按三天算,每户实际占用守灵房2天,据此,至少要40间,考虑人口增多等因素,50间应该合适。目前,已建成运行的长春市集中守灵区也按50间标准建设的。

 

建成后可方便使用?

将建的合肥市集中守灵区是否好用?该负责人介绍,除了建设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集中守灵房外,该守灵区还将建设业务办理大厅、丧葬用品超市、餐厅等配套设施;市长吴存荣对集中守灵区建设提出的要求是,首先收费一定要低廉,尽量照顾到更多百姓的消费能力;更重要的,集中守灵区一旦建成,百姓守灵告别家院,集中涌向殡仪馆,有关部门在建设伊始,就要“想法再辟一条路,使集中守灵区外打通循环道路,车辆即来即走”,以防届时交通拥堵,造成新的扰民。

 

将来建几个殡仪馆?

“守灵区建设不要照抄别的城市做法,要尽可能‘人性化’。”吴存荣表示,除了收费上要坚持公益性外,更重要的是吸引百姓选择这种文明丧葬方式,不然初衷将难实现,也可设置节约环保的花圈租赁等新形式。据悉,对于丧葬设施,我市正在进行改变,将火化与告别两个环节分开。公墓、火化区将安排在距离市区较远地方;而告别、守灵这样的环节则设在市区,将来合肥的东、西城区都将设置殡仪馆,以方便市民。 (汉星 李平 朱杲)

 

相关链接:目前,上海、贵阳、重庆和长春等地均兴建了集中守灵区,里面建有大量守灵房,多数守灵房内设有灵堂布置间、客人接待厅、丧户休息室和洗手间等,同时还为丧户办理各种相关业务,提供餐饮服务等。专家称,在集中守灵区守灵,既可满足多数市民的广泛需求,更是现代文明殡葬方式的表现。

 

 

WordPress Image Lightbox Plugin